“以德治国”与“依法治国”并举,有重大的意义。道德对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,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,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要正常发展,都会重视道德建设。但把道德问题作为治国方略,提到“以德治国”的高度,却是一种创见。除了中国古代有“为政以德”的传统之外,大概没有人这样提过。所以,今天提出“以德治国”,就有着与过去一般讲道德建设不同的意义,已经不单纯是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的问题,而且也是政治学和国家学说的问题。由此也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。其中,怎样认识教育在“以德治国”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。
“以德治国”给教育赋予了新的、非常重要的地位。“以德治国”把道德提到治国的重要手段的高度,突出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,指明法制的施行,国家的巩固,社会的稳定,都要以良好的社会道德为基础,只有德、法并举,法制才能推行,国家才能巩固,社会才能稳定发展。而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是教育。所以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,是治理国家、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。其中学校教育又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道德教育无非三个途径:家庭、学校和社会。在这三者中,学校教育处于中心位置,是整个道德教育体系的核心和主干,对于治国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。教育并不单纯是传承文化知识的文化事业,它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、发展;从这个意义上说,教育也是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,是国家的一个重要职能。
从学校在“以德治国”中的地位出发,学校不仅应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,而且也要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精神支持,为移风易俗作出贡献。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同时,都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基地。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包含两个方面,一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,成为有理想、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公民;二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掌握现代知识,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。同时学校也应该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,以校园良好的道德风气、精神面貌影响社会。教育,担负着提高人的素质的使命,而人的素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、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。中国古代的教育,是以培养“成人”、“君子”为目标;以道德、政治、文化为教育内容。
近代机器工业发展以来,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,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,而且成为第一生产力,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,要求培养科学家、工程师和各类专业人员,也要求普通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。这就促使教育发生深刻的变化,发展起专业的和